重庆御和堂中医门诊 重庆市医保定点单位 重庆御和堂中医门诊部预约挂号023-67873311
重庆御和堂中医>新闻动态

中华古代中医肿瘤防治史

时间: 2022-02-09 来源: 重庆御和堂中医 作者: 御和堂中医 点击: 483 次
网上预约 | 网上挂号

  癌症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病名,祖学虽无癌症、肺癌、肝癌、乳腺癌等称谓,但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,多数是结合癌病的临床特点予以相应的命名。

  明清时代的医家在《内经》等医学理论的指导下,对各种肿瘤的成因,病理机转的认识进一步加深,辨证更准确,治疗更具体;对肿瘤的发生、发展与预后及与体质、年龄的关系都有较详细的论述。

  1、“癌症”病名的进一步确立与症状的完善 

  从《内经》开始,历代医家在各个方面对肿瘤都有论述,不论从病因病机,还是症状及治疗方面,许多医家对某些肿瘤的论述非常准确。但在病名方面,多以肿瘤出现的症状特点等进行命名,所以出现了一个病,有几个病名,或是几个病共用一个病名,给后人造成一些混淆。

  宋代医家次使用“癌”字,到了明代,人们已逐步开始用“癌”字来描述某些恶性肿瘤。在论着中有专门的章节论述癌症,如窦汉卿着有《疮疡经验全书·乳癌篇》,以及申斗垣《外科启玄》中“论癌发”的记载。

  2、肿瘤病因的探讨

  明清的医家,已经认识到癌症的发病与精神因素、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、激素水平、日光的长期照射、年龄等因素有关。

  (1)噎膈;反胃的病因:

  清代喻昌在《医门法律》中指出:“过饮滚酒,多成膈证,人皆知之”。现代流行病学的调查,也提示了长期进食温度较高的食物与食管癌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。

  (2)乳癌的病因:

  明代王肯堂认为,乳癌是由于“忧怒郁遏”所致。清代王洪绪在《乳岩治法篇》中记载,乳岩是由“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”。

  王肯堂像

  (3)皮肤癌的病因:

  明代申斗垣认为“三伏炎热,勤苦之人,劳于工作,不惜生命,受酷日晒,先痛后破,而成疮疡”。现代也认为皮肤癌的发生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有关。

  (4)唇癌的病因:

  明代陈实功认为:“唇岩……因食煎炒”所致。现代研究证实唇癌的发病与机械损伤、高温灼伤有关。

  (5)肿瘤的发病与年龄的关系:

  明代的申斗垣曰:“癌发,四十岁以上”。表明了癌症的发病与年龄的关系。清代赵养葵《医贯》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年龄与恶性肿瘤的关系,如噎膈病,提出“惟男子年高者……,少无噎嗝”。

中华古代中医肿瘤防治史

  3、肿瘤治疗方面的探讨

  人们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气滞、痰湿、瘀血、毒邪有关,是“积聚之病”,所以使用一攻法、二消法、三补法、四散法治疗肿瘤。《本草纲目》介绍了治疗“瘿瘤”的药物有130种;治疗噎膈的药物分为利气化痰和开结消积二类;治疗友胃的药物分为温中开结、和胃润燥两类;治疗积聚按血聚、气聚、食滞、痰积的不同病因,采用活血、行气、消食、祛痰几类药物。

  《本草纲目》

  在肿瘤的治疗上,除采用内服药物治疗外,还用外敷药、手术切除、烧灼术等方法治疗。如用商陆捣盐外敷以治疗罗疽,用大蟾蜍敷贴治疗恶核。陈实功用烧灼止血法治疗唇癌:“割治后,急用金银烙铁,在艾火内烧红,烫之”。申斗垣则是“用利刀割去之,外以太乙膏贴敷”。对于外突明显,而根部细小的肿瘤,除采用割除方法外,或采用药线结扎法,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缚瘤法。

  4、观察肿瘤的变化,判断预后

 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、体征,推断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判断预后,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许多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。如《外科启玄》指出:肿硬如罗,穿膜黑腐和窜肿多处是肿疡的危证,病人预后不良。若病人出现神昏愦,目睛正视难,喘生鼻煽动,咽喉若燎烟,身浮肿而滑泻,疮疡形陷又坚,疮色紫黑,流脓血水或脓清臭秽是肿瘤的恶证。恶证是指恶性、恶病质以及预后不良。

  明清以来,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,实践的深入,对癌证的认识也日趋深人,对肿瘤的病因、病机、辨证治疗均有更多的论述,分类更细,名称更复杂,但也出现了同一肿瘤有多种名称,而同一名称也可能包括了恶性肿瘤、良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疾病。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,中医肿瘤学不可能象现代肿瘤学那样对肿瘤学进行详细的分类,但是早在数百年,甚至上溯到一二十个世纪以前,中医学中就有如此丰富而详细的记载是难能可贵的。

本文由重庆御和堂中医发表,转载请注明出处:
上一篇:重庆老中医:早诊早治是中··· 下一篇:如何远离不易察觉的肺癌疾···
重庆肿瘤医院
常见肿瘤
【预约挂号】:

自助预约 / 在线预约


【预约电话】:

023-67873311


【就诊地址】:
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五红路66号附12号长安华都6幢1-1(红土地地铁3B出口旁)
Copyright ©2021 重庆御和堂中医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1000103号-8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 (渝)中医广(2022) 第146号(7-11-6)
重庆肿瘤医院网站